在帝国理工念书是怎样一种体验?(课业学习篇)

原文于2017年8月发表于微信公众号烤羚羊的理科教室,及烤羚羊的知乎专栏

从伦敦南肯星顿职业技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毕业5年有余,现在回首起来,那短短一年小硕的求学经历,也许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最精彩的一年吧。

烤羚羊之前在国内完成了本科学业,自我感觉甚好,觉得自己天赋过人可以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来到帝国理工攻读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的研究生学位。在这所高等学府的一年,也是大大丰富自己阅历的一年,在海外独自打拼,寒窗苦读,现在蓦然回首,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学校师资

说来帝国理工是个挺神奇的学校,地处 South Kensington 的主校区,占地面积不足上海一些个土豪重点中学。仅一个街区大小的主校区,却吸纳了近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科研人员。在认可度较高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指标始终是异常凶猛。

帝国理工在新出炉的201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8,数据截图来源: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就烤羚羊自己就读的理论物理组,神人倍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战斗力爆表的大拿。而 Imperial 的物理系也是全英最早进行教质改革的几个专业之一,不同于英国大学的传统——每个专业只能有一个 full professor 的限制,理论物理组下面这些个智商超群的物理学者几乎大半都获得了教授的职称。当然这个职称不是浪得虚名,只是听听这些教授讲课,就感叹他们的学术功底深不可测。这些人做起 research,发表 paper,仿佛就跟吃饭睡觉一样轻松愉快。以后我打算专门写一篇跪膜这些大拿教授的公众号,以表滔滔流水般的敬仰之情。

除了自己专业的教授,在帝国理工每周都有机会参加受邀来访的外校教授作 guest lecture。我那年就蹭过的讲座有 Andre Geim (做石墨烯的实验大神,当时的讲座前刚刚获得 Nobel Physics Prize,他和早期的几个合作者带热了近几年越来越火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研究 ,让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有了铁饭碗),丘成桐(华裔数学家,微分几何大神,以他名字命名的 Calabi-Yau manifold 在额外维度的终极理论研究中有重要应用)。想蹭但没有注册到名额的比如 Stephen Hawking 的讲座(霍金,这个应该不用太多介绍了,在黑洞和宇宙学的研究中做出过开创性的发现,还曾是帝国理工的理论物理组中5名教授的博士生导师)。

图中在黑板上演算的教授90年代是 Hawking 的学生,目前担任帝国理工理论组的 Chair in Theoretical Physics

帝国理工作为传统理工科牛校,和大型企业的产研结合也是无缝对接。每年一茬又一茬的世界500强来做宣讲会、高新黑科技公司的 workshop,他们对帝国理工的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点非常信赖,毕业后到企业即插即用。混得好的毕业生多年后又可以在工业界和学校开展合作项目啊、赞助奖学金啊,反过来回馈母校,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帝国理工在雇主评价(employer reputation)这项指标中,近年内已经几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

学术以外,帝国理工给学生提供的后勤服务也是很贴心。Career Service Centre 里可以拿到一手的招聘信息。服务中心的老师(很多都是年轻的帅哥靓女哦)为有需要的学生改简历,作模拟面试,而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废话,学费辣么贵,难道都是白交的吗!)平时生活有困难,还可以去 Student Hub 求帮助。租房、开银行卡、失物招领啥的,抱紧 Student Hub 工作人员的大腿可以省心很多。

课程与考试

作为一只物理狗,当时申请学校时看到帝国理工的课程设置,那是喜欢得不要不要的。课程种类之多,覆盖面之广,让你有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你感兴趣的课程。而帝国理工的所有院系会每隔4年左右进行一次课程设置的修订,结合大趋势的科技发展动向、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开设新课程,整合旧课程,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我读电子工程(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室友就赞叹过,帝国理工学到的诸如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很多都是工业界正在大规模推行的新技术。

帝国理工的学年和大多数英国学校一样,分为3个学期。第一学期从秋季开学到圣诞节前,第二学期从新年到复活节长假前。4月的复活节一般也不是给你放假轻松的,因为5月份一上来就是所有课程的期末考试。期末之后的第三学期,本科生可以参加实习、培训项目,而硕士研究生则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考评有不同的模式。绝大多数院系里实行的是学分制,不同的选修课有不同的学分,按照规定的组合、修够足够多的学分,你就可以拿学位。

那咋选课呢?我所读的学位课程就无比奔放,咱根本不用选课。别的学校什么抢课抢得你死我活,半夜爬起来刷课,咱就根本犯不着。课就开在那里,你想去就去,不高兴去拉倒。布置作业,也是爱做不做。一些大课每周安排助教做 question feedback,你大可以爱来不来,根本没人管你上课出勤。

到了期末考试,也不用注册,到时间直接带个人进考场,找空位坐下来,领了卷子做就行。你可以考任意数量科目的期末,最终系里会取你考得最好的几门课计算总学分。听着很爽是吧?呵呵,细思极恐。想想如果每门课程都是期末一考决定最终成绩,一旦失手,立即扑街。这些考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水过的,挂科率奇高,我的那个学位课程据说不能顺利毕业的人就高达40%。

觉得自己天资过人的,指不定来到 IC 就智商被无情碾压得渣都不剩了

不过大多数专业还是按套路出牌,每科的成绩会综合考试和平时作业projectpresentation。工程专业的同学就是成天组团做各种 project、写报告,商学院的成天读资料、做策划书,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要拿到优异的成绩也是一点都不容易。见过我那电子工程的室友有一周在家做一个电路设计的 project ,用电脑软件画一个能做四则运算的计算器的电路图,那密密麻麻的线,简直能看得让人犯密集恐惧症。

要论帝国理工的课程强度,那真的是丧心病狂。我攻读的理论物理专业,也不多说,就给大伙瞅瞅前两个学期的课表、期末试卷的画风,说多了都是泪。

烤羚羊小硕项目的课程表一瞥,画风几十年如一日,图为2017年 Timetable
某门课期末考卷的封面,注意红色圈出部分:整场考试3小时,做3个题,每个题单独写一个答题册

如此强度的学制也逼着帝国理工的学生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课余时间老老实实用来看书、自习,图书馆经常是人满为患。学校的 Central Library 除了每周五晚间做维护清洁会关闭,其余时间每天24小时对学生开放。我每周几乎至少有两三天会从傍晚时分到图书馆,泡到22、23点的样子回家,大概也是我这辈子最努力学习的境界了。

帝国理工图书馆,地处伦敦一区黄金地段,24小时免费开放,屌丝理工男最喜欢的聚集地

当年学校被吐槽地最多的莫过于图书馆的空调系统。尤其到了夏天临考试季,天热、图书馆人多,空调完全不给力,没点定力根本无法静心自习。之后图书馆大兴土木,重新翻修后这个槽点想必已经成为历史。

夏天人挤到爆炸的图书馆简直堪比桑拿房

结语

如果问我在帝国理工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给出的两个答案,一个是懂得了谦虚,一个是懂得了勤奋的力量。

有幸进入到顶级大学这样的环境中,向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学习交流,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一起奋斗,感叹山外有山,学海无涯。自知搞科研混不下去、索性吃吃老本做个 A-Level 学科教师的烤羚羊虽然离开学术圈很久,但当年见识过的大牛们,无时不刻地在告诫自己,学科上的造诣永无止境,总是可以再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高强度的课程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收获,在精神层面,在那样的课业压力下,把自己的能量逼到极限,原来真的可以完成原来自己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尽管我的留学经历非常短暂,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因为我知道当自己努力起来时,多大的困难都可以被克服。

一年积攒下来的笔记,演算的草稿,这样的A4纸也就这么干掉了上千页吧
从帝国理工获得的学位证书,MSc with Dinstinction 的优等学位也是对自己那一年努力拼搏的最好回报

下期预告

《在帝国理工念书是怎样一种体验?》的下篇中,我将继续分享自己当年的经历,谈谈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生活,敬请关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