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篇,烤羚羊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求学那一年的奋(bèi)斗(nüè)史,梦想去英国G5名校就读的同学们是否感(xià)到(de)心(pì)潮(gǔn)澎(niào)湃(líu)呢?
在本篇,我将聊一些更轻松的话题——校园内外的文娱生活。
体育运动
说起体育场馆,大帝国理工的 Ethos 体育馆那是棒的不要不要!健身房,免费!游泳池,免费!蒸桑拿,免费!拿着学生卡刷进门随便你怎么玩!(都是大票的学费换来的啊!且蹭且珍惜!)国内付费健身房里能见到的器械,Ethos 健身房里都能随意使用。游泳池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被日本游泳队租用作为训练场馆,条件杠杠的。此外还有室内篮球场、攀岩、击剑、乒乓球各种项目的场地,不过这些需要提前预订,按小时收费。
学校出去往北两条街就可以到著名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占地茫茫大,户外运动的好去处。闲得无聊拿些面包啥的去海德公园喂喂松鼠、鸽子啥的,也很开心。作为中长跑爱好者,周末我经常就从家出发,绕海德公园一圈,再一路跑回家,全程大约9km,顺道可以享受下周末在公园景观湖边晒日光浴的比基尼美女福利。海德公园茫茫多的大草坪也是大批足球、橄榄球爱好者的聚集地。
白天被丧心病狂的课程精神受够了摧残,下了课可以去 Ethos 或者海德公园把身体也虐一遍。回头在学校的冲淋房里洗个痛快澡,换身干净衣服,然后接着开开心心去图书馆自习到深夜。嗯,这种自虐的行为在考试季几乎是我的日常。
学生社团
帝国理工据称拥有全英高校数量最多的学生社团,真实性懒得考证,五花八门的 society,club 茫茫多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社团有组织有纪律,在学校网页上都有详细的介绍,传送门可见: https://www.imperialcollegeunion.org/activities/a-to-z/
我那一年就参加了一个羽毛球社团,年费30镑,每周都有两次活动,场地(就是 Ethos 体育馆的室内球场)和毛球都不用操心,带好人带好拍子就可以蹭一年的球。社团成员的装备都很专业,反正我是一身破汗衫加沙滩裤,他们讨论球拍、拍线型号的时候,我屁都不懂地只能在边上默默听着,上去打了发现其实都是装文明用语的菜鸡。下来了逢人问起我的拍子是啥牌子的,我就自豪地告诉他们,迪卡侬自营野鸡杂牌,200多人民币一支,他们一支拍子可以顶我十支,童叟无欺。
其他各类体育项目都有独立的社团,其他还比如玩音乐、表演、学外语,学校每年都提供经费。据说玩摄影的那波人,学校还建了个专业级的暗室给他们玩耍,里面的设备据说都很豪。中国留学生群体还有个巨大的学生会组织——帝国学联,微博、微信上都有公众号可以 follow。据说饭醉腐败活动非常频繁。
文化娱乐
帝国理工校园周围步行可达的好地方就有不少。Science Museum,Natural History Museum,V&A Museum,三大博物馆,科技、自然、人文全覆盖,喜欢没事逛博物馆的,出校门5分钟就可以一饱眼福,而且通通不要门票。当年 Imax 电影刚开始普及时,Science Museum 里有伦敦少数几块 Imax 放映屏之一,播放高质量的科教片。帝国理工的学生凭学生卡还可以享受免费看 Imax 纪录片的福利,我人生的第一部 Imax 电影就是在 Science Museum 光荣蹭来的。
校园北面,介于校园和海德公园之间,是著名的皇家音乐厅 Royal Albert Hall。每周末几乎都有 BBC Prom 音乐演出,每场都有很多亲民的廉价票,周五就经常看到售票窗口前大排长龙。此外流行乐坛当红的歌星们也经常会在此开演唱会,我在伦敦那年 Royal Albert Hall 举办过 Adele 的个人演唱会、剧院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等。
值得一提的是,Royal Albert Hall 是帝国理工历年毕业典礼的举办地。可惜硕士学位的毕业典礼通常在毕业后第二年的4月前后,我那时早就滚回国开始搬砖了,舍不得机票钱飞去参加毕业典礼,就默默地在家看了网络直播。看看毕业典礼现场的画风,没有亲身参加还是有点遗憾。
学校还有每周免费取阅的校报 Felix,现在已经有线上的版本:http://felixonline.co.uk/。校报文章多为学生编辑执笔,经常在头版就是针对学校啥啥 policy 劈头盖脸的一通吐槽。除了校园新闻、宣讲会信息、校际体育比赛,还广泛涉及政治时事、科技报导、音乐电影评论。
每期的 Felix 的中间插页(centrefold)都是满满的亮点,很黄很暴力,每次拿到新一期的 Felix,大家都会先翻到插页闪个痛快。我随便在往期的电子档案里随便翻了几个,都是这样的画风,顺手放个传送门:http://felixonline.co.uk/issuearchive/
生活
伦敦的生活成本相比较国内还是高出很多的,物价、房价都不低。记得申请英国留学生签证时,去伦敦上学需要提供的财产证明的数额就比去英国其他地方多出不少,算下来大约是每个月得有个800镑。
现在就读国际高中课程的童鞋,估计家里都准备好了足够的资金供将来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太可能出现口袋里叮当响的情况。实在生活费不够花,英国的学生签证也允许留学生作兼职工作。学校内部提供不少这样的岗位。比如电话接线员,打电话给土豪,“捐钱吗,先森?”,这种,每小时8镑。
虽然我的父母当时也没吝啬给我少打钱,但也总是觉得父母挣钱不易,不舍得乱花钱。作为理工科死宅,在伦敦一年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都坚持贯彻落实“我屌丝,我光荣”的基本原则。后面你即将翻开的就是我光荣的黑历史。
衣
对穿着一项本着能穿就行的原则,从国内拉过去的家当混了一年,在英国就没想过要买新衣服,自我感觉良好。
不过对于剁手党,伦敦称得上购物天堂。帝国理工步行5分钟就是大名鼎鼎的 Harrods 百货大楼,各种土豪品牌,应有尽有。坐几站地铁可以去到 Oxford Street,相当于魔都的南京路、淮海路,各种品牌店,大多数我也不太认识。圣诞节后 Boxing Day 搞起打折活动那阵子,那满大街都是战斗力爆表的买买买大军,其中不乏大波来自我大天朝买包如买白菜的扫货天团。
食
在英国,吃这项真的是无力吐槽。除了麦当劳、汉堡王这种全球连锁快餐兼应急公共厕所,满大街到处能看到 Fish & Chips 。不管多好多尊贵的鱼,通通不管三七二十一,裹上面粉,丢下油锅,开大火猛炸,再配上薯条,这种料理都能当国菜的国家,有啥可说的?
帝国理工的学生餐厅和一些开在自家系楼的 Cafe 还不错,每天还翻着花样有不同的食物,意面、炒饭、烤肉、卷饼,种类还算丰富,一顿大概4镑左右,可以管饱,只是对于我这种穷屌丝还是有点贵。
屌丝一般就自己下厨。学校附近有两个超级大的超市 Sainsbury’s 和 Waitrose(规模相当于家乐福这种),加上遍地开花的 Tesco Express (类似全家、罗森的连锁超市),食材还挺容易买。感谢这些自助菜场的存在,我才没有把自己饿死。一般超市哪些商品在搞打折促销,就决定了我那周会吃点什么。超市贴牌的各种超级 low 的东西也是农民工扫货最爱。
在此公开烤羚羊的独门黑暗料理秘籍:备一口小锅,煮半锅开水,撒下那种速熟的细意大利面,丢一块超市里现成能买到的高汤底料,再随心随欲地把各种蔬菜、肉类往里扔。煮完后直接端着锅就可以吃,管饱,营养也不落下,吃完还可以少洗很多碗,屡试不爽。
偶尔忍不住想改善下伙食,想吃点中餐的,伦敦街头有不少实惠的中餐厅。从学校去中国城(China Town)也不麻烦,地铁线可以直达,那里的中国超市货比较全,老干妈、八角茴香、兰州拉面、馄饨饺子这些东西都能买到。老司机还带我去过6镑畅吃的中餐自助,当时吃得非常感动,以至于早记不得那家店在哪里了。
住
帝国理工地处伦敦市区西南片的 South Kensington,伦敦最土豪的几个富人区之一。帝国理工的大一新生,学校像呵护小宝宝一样保证有学生宿舍住。但在寸土寸金的大伦敦,学校也没有能力圈来足够多的土地盖宿舍。于是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的宿舍名额就得靠抢了,大多数的人要被扫地出门,自立门户。
要在学校周围蜗居租房,房租的消费就相当可观了。每次交房租就见银行卡的余额数字噌噌噌地往下掉。我在小硕课程开始前,因为某些阴差阳错的原因读了个4周的语言课(pre-sessional language course)。那段时间每天一下课就和新认识的好基友、也就是后来的室友满大街跑,四处联系房东看房,算是找到了一个地段不错、性价比极高的双人房。客厅、厨房、卫生间要与其他房客 share,即便如此,租金也要每周170镑,两个人平摊每人每周85镑,按当时汇率算每个月租房的固定开销差不多就折合人民币4k左右,而这还算便宜的。身边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中,距离学校更远、房间比我们更小,但是房租比我们更贵的几乎时绝大多数。5年后的今天,房租又不知涨了多少。
租房可以在网上找最新的租赁信息,缺乏经验不知从何下手的也可以去学校的 Student Hub 求助,那里的工作人员也会有很多靠谱的房源信息给学生参考。
在此提醒即将去伦敦念书的童鞋们,找房这件事千万要上点心。能找到个安心的窝安顿下来,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当年身边听闻过不少被奇葩室友折腾得生无可恋的,学期开始好一阵子,被逼无奈还要搬家,到处找新房,非常劳神劳力,还可能耽误学业。
行
对于一般的学生和游客,在伦敦出行,地铁(London Tube)是第一选择。十来条地铁线无死角地覆盖了市区的各个片区。只是,地铁票死贵。现场买单程票4镑多,办了地铁卡(oyester card)或是学生卡,享受半价也还是要一趟2镑多,比魔都打车起步价还贵。
由于住在学校附近,加上我的11路本身就足够强大,出行基本靠走就能解决问题。初来乍到伦敦时,因为嫌地铁太贵,去参观个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曾经步行穿越整个中心城区,来回3个多小时。我的室友比我更甚,为了买个对胃口的大米,步行1个多小时到中国城,提着两袋10kg大米,再从中国城雄赳赳气昂昂地走1个多小时回来。
后来学会了用伦敦市内的有桩共享自行车,合理利用规则的话,24小时内1镑随便骑,于是也渐渐成为了出行方案的备选(嗯,首选还是不花钱的11路)。今年有报道称摩拜和小黄车开始登陆英国市场,想想画风也许还挺因吹斯汀。